鸡鸭鹅病防治网联合驰骋中兽医研究所共同分享: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、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侯水生在《科技创新引领我国肉禽产业高质量发展》的报告中,深入剖析了我国肉禽产业的现状、挑战与未来路径。
肉禽产业发展现状与科技前沿
侯水生院士指出,我国肉禽产业虽已取得显著成就,但当前正面临存量饱和和微利时代的挑战。报告深入探讨了科技前沿领域的几个关键议题,围绕四个方面展开:一是我国肉禽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科技前沿动态;二是创新如何促进我国肉鸭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;三是肉鸡饲料转化效率育种方面的最新进展;四是肉鸭新型高效饲养模式与饲养技术的创建与实践。通过深入剖析,为肉禽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。
产业数据与案例分析
报告提供了2023年我国肉禽产业的具体数据,包括总产量、各品种出栏量、产肉量及产值等,以数据支撑产业现状分析。
2023年,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家畜及家禽肉的总产量达到了9641万吨,其中禽肉产量为2563万吨,占比26.58%。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的数据显示,肉类总产量则为10570万吨,禽肉产量高达3492万吨,占比33.04%。其中,鸡肉产量为2309万吨,占肉禽总量的66.12%;鸭肉产量为1023万吨,占比29.30%;鹅肉产量为160万吨,占比4.58%。
具体到肉鸭产业,2023年我国肉鸭的出栏量和产肉量情况如下:白羽肉鸭、麻羽肉鸭、番鸭与半番鸭、淘汰蛋鸭的全国出栏量分别为34.9亿只、5.0亿只、2.3亿只和1.2亿只,对应的全净膛酮体重分别为822.2万吨、66.5万吨、48.1万吨和14.0万吨,产值则分别为924.9亿元、187.6亿元、106.5亿元和46.3亿元。
再看肉鸡产业,2023年我国肉鸡产量为2309万吨,其中,大型白羽肉鸡、黄羽肉鸡、小型白羽肉鸡和老母鸡的出栏量分别为71.95亿只、35.95亿只、22.32亿只和11.22亿只,对应的产肉量分别为1429.4万吨、467.3万吨、255.7万吨和156.6万吨。此外,大型白羽肉鸡、黄羽肉鸡和小型白羽肉鸡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8.14%、-3.52%和9.36%。
以肉鸭产业的发展为案例,指出肉鸭等肉禽品种不能满足我国多元化的肉禽消费市场,进一步凸显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。
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
报告指出我国肉禽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,即需解决三大“生物学矛盾”:生长速度与肉品质、生长速度与营养代谢病/抗病性/抗逆性、体重与繁殖性能。
报告指出,为实现我国肉禽产业高质量发展,需解决以下技术问题:
(1)品种问题:当前品种难以满足多元化、区域化的食品消费需求,禽肉品质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矛盾。因此,需研发与食品消费特点相契合的肉禽新品种。
(2)设施设备问题:肉禽养殖自动化设施设备及环境控制智能设备匮乏,制约了肉禽产业的健康发展。为此,养殖技术亟需转型升级。
(3)饲养方式问题:落后的饲养方式给疫病防控带来挑战,需研究并创建新饲养模式下的肉鸡与肉鸭疫病防控技术。
(4)营养与饲料问题:营养研究与饲料开发利用不足,应加强对肉鸡与肉鸭消化生理、营养的研究,并研发高效的饲料配制技术。
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
报告突出我国肉鸭育种技术突破与新品种研发的重要性,以满足多元、区域食品需求。呼吁加速养殖技术升级,发展自动化、智能设备,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。
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
未来重点:提升种源自给率,加大种业创新,培育优良品种;强化生物安全与疫病防控;推动产业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;促进消费与品牌建设,提升消费者认知。
侯水生院士强调,科技创新是驱动肉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应持续加大科技投入,突破技术瓶颈,推动产业升级。同时,加强国际合作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本文版权属于中国禽业导刊,根据“2024肉禽产业发展大会”报告内容整理成文,未经报告人本人审定,原文内容已在《中国禽业导刊》2024年第10期刊登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。
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
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