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鸭鹅病防治网联合驰骋祥兽医研究所共同分享:
鸡传染性支气管炎(IB)是由冠状病毒科、冠状病毒属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高接触性传染病,表现显著的呼吸系统和肾脏病变,导致肉鸡增重和饲料报酬降低,混合感染引起气囊炎使肉鸡在加工过程中淘汰;蛋鸡产蛋下降(或完全不产蛋,即假母鸡)、蛋品质下降等。经济效益的损失往往比该病造成的死亡损失要大的多。
该病毒血清型众多,因IBV基因组RNA聚合酶缺少矫正功能及其独特的套式转录方式,使其极易发生突变、缺失、重组导致的变异,出现新的血清型和致病类型。不同血清型或不同致病类型间交叉保护作用很少或没有,无疑增加了该病的防控难度和成本。本文通过对该病在我国的流行病学、病理变化、诊断及防控情况进行总结,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。
1.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国的流行情况
本病最早在1930年代在美国被最早发现,后在全世界流行。我国最早于1972年由邝荣禄等报道在广东发现本病,以后在全国相继发生,给我国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,目前仍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。该病血清型和致病性众多,有资料可查的已有30多个血清型和呼吸型、肾型、腺胃型及生殖器型等多个致病型。因其基因的多变性,新的血清型和致病型仍会不断出现,即便是不同致病型根据鸡群的感染日龄、毒力强弱不同其对不同器官的危害亦有差异,如各致病型如感染低日龄易感鸡群,均可造成生殖器官不可逆的损害,造成产蛋期不产蛋(假母鸡)或产蛋率低、蛋品质下降等损失。
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情况是复杂的。胡北侠等研究了2006~2010年山东省IBV分离株的抗原性变异情况,结果表明在19个分离株中有3株均不能被3个疫苗株阳性血清(M41/H120/Ma5)中和,其余16个毒株可被至少1个疫苗株阳性血清中和,说明大部分毒株应该同时具有2个或3个疫苗株的中和表位,这可能和我国大量使用活疫苗免疫,进而发生基因重组有关。张国中等人利用RT-PCR的方法对全国2010~2012年18个省市的3132份样品中分离到的410株IBV进行基因测序,发现了IB流行的如下规律:以新城疫、禽流感(H9亚型)、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多重感染居多,占比26.7%;白羽肉鸡感染率高,检出率为13.6%;当年的11月至次年的5月为高发期,但在部分南方地区表现不明显;临床症状以肾肿大和呼吸道为主,其次为减蛋下降和腺胃炎;白羽肉鸡在3~5周龄检出率最高,蛋鸡则在3~5周和25~30周两个检出高峰期。
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,利用PCR及基因测序的方式对IBV进行基因分型逐渐被广大学者采用和认同,尽管其与血清型和组织型并非完全对应。张秀美、毕英佐的研究表明国内的优势基因型为第一分支的LX-type(即QX型),第六分支有明显增多的趋势,与刘胜旺的研究结果亦能表明这一观点。第五分支则基本稳定,但在某些场内则持续流行。
早期的研究结果现实,IBV仅感染鸡,但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鸡以外的其他禽类携带和感染IBV,IBV的宿主范围研究也越来越收到学者重视,尽管IBV可能只引起鸡发病,但鸡并不是IBV的唯一宿主。
综上,IB在我国的流行态势较为复杂,表现出多血清型、多致病型,在肉鸡和蛋鸡的差异;由于中国地域辽阔,同时也表现出南北的地域差异和多宿主。这些特点为IB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2.诊断和鉴别
2.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
2.1.1 临床症状 雏鸡的特征性呼吸道症状是喘气、咳嗽、打喷嚏、气管啰音和流鼻涕。6周龄以上的鸡症状与雏鸡相似,但很少出现流鼻涕。肉鸡感染肾型IBV后,出现精神沉郁、下痢、饮水增加死亡率增加;产蛋鸡发生如未发生尿石症,则表现的较为健康。产蛋鸡除呼吸道症状外,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和蛋品质下降。1日龄雏鸡发生 IBV感染时则会对输卵管造成永久型损伤,2~3周龄左右感染时亦可不同程度的造成输卵管损伤。但Chang.P.C.等人的研究表明,母源抗体(MDA)能防止雏鸡早期感染IBV对输卵管的损害。由于产蛋鸡的普遍免疫,母源抗体的存在,所以在母源抗体降低至保护阈值的2~3周龄时IBV的感染较为多发。鸡群感染IBV后的死亡率、产蛋下降幅度及其他症状会因毒株的毒力差异、鸡群健康状况、母源抗体高低、鸡龄、应激和是否有激发感染等因素表现较大差异。
2.1.2 病理变化 病鸡的气管、鼻腔及鼻窦中会有浆液性、卡特性或干酪样渗出物。急性病例中气囊内有泡沫样物质、浑浊并有干酪样渗出物,大支气管可见栓塞。肾病变型感染可引起肾脏苍白、肿大。产蛋鸡的腹腔内会有卵黄液。当有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时会出现包心包肝等病理变化。组织学变化因缺乏临床诊断意义,在此不做叙述。
2.2 病原分离及鉴定
2.2.1 病原分离 气管是IBV的主要靶器官,因此是采样的首选部位,尤其是在感染的第一周内取样最好。可取气管拭子或剖检取气管组织。对于持续感染一周以上的病例,在剖检过程中采集泄殖腔拭子或扁桃体组织会更有价值。有证据表明,IBV在非器官组织中的存在周期更长,如肾脏,所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史,可考虑从肺脏、肾脏和输卵管采样。在普遍免疫的情况下,在免疫鸡群放置非免疫哨兵鸡可大大提高病原分离的成功率。用于病毒分离的样品可接种于9~10日龄SPF鸡胚或SPF源的气管环中培养,48~72小时后观察是否引起典型病变,如没有可盲传3~4代。需要说明的是仅凭典型病变尚不足以确定是否为IBV感染或何种血清型和致病型,还需要血清学(VN、HI、ELISA)、核酸分析等方法做进一步确诊。
2.2.2 基于抗体技术的血清学诊断 主要有中和试验来确定血清型或基于单抗的ELISA方法对抗原的诊断等。但由于标准血清的有限来源与较多血清型的矛盾,血清学方法并未能得到有效推广。
2.2.3 基因工程学的应用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,基于PCR和序列分析技术的应用为该病毒的快速鉴定和分型提供了便利,该方法具有灵敏、特异、快速等特点,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青睐,但对实验室的硬件及操作人员要求相对较高。
3.防制措施
3.1 改善饲养环境,保护鸡黏膜健康。IBV是典型的嗜粘膜病毒,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感染机体,并相继感染其他黏膜系统,对于防控 IB来说,黏膜免疫必不可少,保持鸡群黏膜健康显得至关重要,所以保持良好的通风、较低的氨气含量是有效防控该病的首要条件。其他诸如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、减少应激反应和加强营养等饲养管理措施同样不可或缺。
3.2 选择配型毒株、科学疫苗免疫。尽管其血清型和基因型众多,且新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仍会不断出现,但当前疫苗免疫仍是防制该病的有效手段,世界各国均采用疫苗免疫来防控该病发生。在免疫过程中,监测本地(场)的流行毒株显得尤为重要。另外,不同的鸡(如肉鸡、蛋鸡或不同品系)也会对该病的免疫造成影响。毕英佐教授认为疫情复杂地区,种鸡应该在3日龄和140日龄免疫灭活疫苗,进入预产期后,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份每月使用新支二联活疫苗喷雾或点眼滴鼻免疫,5月至9月隔月免疫;肉鸡建议使用含肾型传支的多价新支二联活疫苗进行足量免疫,对于肾型传支较为严重的地区或场,可在3~~5日龄时用当地流行株(或同源株)灭活苗免疫。
4.小结
IBV目前仍是养鸡业中疾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,因其血清型(基因型)众多,变异快,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多个分支同时存在,进一步提高了变异的概率,增加了防控的难度。及时准确掌握当地的流行病学是防控IB发生的前提,选用对型、优质的疫苗及合理的免疫程序仍是防控IB的有效手段,而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、改善环境等综合的管理措施则是有力保障。
鸡鸭鹅病防治网为规模化养殖企业(场)提供疫病防控最佳解决方案!!!http://yangzhian880.blog.163.com/
禽病实战专家咨询:13939028068 (技术总监-魏老师 个人 微信:CC-zbs 欢迎交流)博客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3862264327
养殖安、驰骋钙、新力爽等产品销售顾问:成龙在路上 13838248089 博客: http://lyrswcl.blog.163.com
来源:鸡鸭鹅病防治网 分享 http://www.jyebfz.com 中兽医 http://www.中兽医.com
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
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